棗莊市歷任市長簡歷
2013-02-02 15:46:10 來源:棗莊網整理
-
1960年1月7日,國務院批準撤銷嶧縣建制,建立棗莊市(縣級)。1961年9月12日,棗莊市由地轄市改為省轄市。韓韋鐵同志任市長。
韓韋鐵,山東省安丘市人,1914年生,高中文化。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1942年3月參加工作。歷任邳縣縣政府秘書,邳縣三區區長,蘭陵縣縣長,滕縣專署秘書主任,濟寧地委財貿部副部長,微山縣委第一書記,嶧縣縣委書記。1960年1月任棗莊市委書記書記處書記、市長。1963年11月任棗莊市市委常委、棗莊礦務局黨委書記。1965年4月后,任平頂山特區區長,平頂山市委常委、市委副書記、市長、市委書記,平頂山市政協主席,平頂山市關心下一代協會主席。1985年離休。1999年11月病故。
李 杰,原名陳增光,字耀三,1911年出生于山東省壽光縣北臺頭村。1930年,李杰由褚景塘介紹,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31年秋,任中共壽光縣中學黨支部書記。同年8月,他組織進步同學開展了反對封建約束和奴化教育的罷課斗爭,并取得了勝利。1932年3月中旬,發動青年學生開展了抵制日本貨的群眾運動。同年7月,他參與了策應“博興暴動”群眾的宣傳組織工作。之后,在白色恐怖下堅持地下斗爭。1933年9月,被迫轉移到中國東北謀生,并參與當地革命活動。1934年秋,李杰回到壽光縣,以教員職業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,開展恢復黨的基層組織工作。1936年8月,中共壽光縣工委在北臺頭村建立,他任組織委員。同年秋,中共壽光縣委成立,他繼任組織委員。他除認真向省委派來的巡視員匯報工作外,緊抓了黨的恢復和發展工作。至1937年6月,壽光縣黨員發展到近100名,建立支部達10余個。
1937年7月,抗日戰爭爆發。李杰廣泛發動群眾,開展抗日救亡活動。同年11月,他參與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八支隊的組建工作;12月29日,參加了著名的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,任第八支隊秘書科長。1938年2月,任第八支隊聯絡科長,后任機炮大隊政治指導員等職。1938年底轉地方工作,任中共清河特委秘書科長;1941年1月,任廣饒縣代理縣長。同年6月,調任清河行署糧食局長,后任行署武裝科長;1942年9月,他帶工作團到沾(化)、利(津)、濱(縣)三邊地區,開辟抗日游擊區。經過3個月的工作,開辟近100個村,建立了基點村、基點戶,擴大了武裝力量。1943年1月,中共沾(化)利(津 )濱(縣)工委、三邊聯防辦事處成立,李杰任工委委員兼辦事處主任。期間,他除做好行政工作外,還分工做社會上層統戰工作和知識分子工作。他化裝走訪各界人士,半年后即打開了局面。1944年9月,中共濱縣縣委、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,李杰任縣委委員、縣政府縣長。1946年6月,濱縣治黃辦事處建立,李杰兼任主任。期間,他領導濱縣人民開展了減租減息、民主反霸、厲行節約和大生產、參軍支前運動和剿匪反特、土地改革運動,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,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較大貢獻。
1948年2月,李杰參加渤海區土改會議,并參加區黨委工作團。同年4月,調任渤海行署秘書處副處長,后任渤海區第三中學校長。1950年,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統戰部黨派處長;1955年1月,任山東省政協副秘書長;1956年4月,被增補為山東省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。1957年1月,任山東省政協黨組副書記。期間,他參與組織了對全省國民經濟調整、農業生產、生產救災、增產節約、愛國衛生、基層選舉的協商和討論,為省委、省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意見和建議。
1961年9月,李杰任棗莊市(地級)副市長。1962年6月,兼任棗莊市政府黨組書記;1963年2月,任中共棗莊市委常委、政府市長、黨組書記;1965年9月,任中共棗莊市委副書記、市政府市長、黨組書記。期間,他領導干部群眾認真調整國民經濟的各種比例關系和經濟政策,組織干部到基層幫助開展生產救災活動,使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得到回升。1966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開始,李杰作為棗莊市主要領導人之一,受到沖擊。1970年2月恢復工作,任棗莊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;1972年10月,任中共棗莊市委常委、市革委會副主任;1975年9月,他調任中共泰安地委常委、地革委副主任。1983年7月,在中共山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上,當選為省顧問委員會委員。1990年離職休養。